wangshangtupian.png


  悲观的人往往心境低落,情绪消沉,为什么?我用中医理念来分析,认为源头是不懂阴阳更替之理。

  

  生活中所见,有的人一直乐观向上,有的人则处于悲观忧虑之中。

  比如,当我们在春天生机盎然的公园漫步时,有的人会对处处的鲜花赞不绝口,并因此而感到愉悦欢欣。有的人则相反,他想的是所有这些鲜花都不免要凋亡,当冬天来临时,它们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他会进一步想到自己的容貌,以及所有人们已经创造或可能会创造出的美和光彩一样,注定只是昙花一现,都会在未来消失。这样的想法令他伤怀。

  这样的人有些类似于林黛玉,甚至比林黛玉更悲观。至少,林黛玉还只是见落花而伤感,这样的人见花红就开始伤悲,岂不是庸人自扰?!

  虽然我们都知道,一切的美丽、完美的东西,只要有生,就有灭,这本来是自然规律。但即使如此,也不应该产生悲观情绪。

  我认为这样一句话非常有道理:开心也是一天,烦恼也是一天。与其烦恼,不如开心。

  为什么有的人会动不动就伤心、失意呢?而有的人则时时都处于快乐、愉悦之中。这其中有没有可能的原因呢?

  当然有。我的观点是。所有的情绪、心理,都是有五脏基础的。也就是说,五脏各有其志,心志为喜,肝志为怒,脾志为思,肺志为忧,肾志为恐。进一步说,凡是情绪或心理出现了异常,都与五脏所主的五志相关,进而与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和相关。

  比如,容易伤感的人,往往与肺志相关。因为肺的阴阳气血失和,导致肺所主的志显现出来,即是伤悲之象。林黛玉之所以易悲,显然与其先天肺气不足,后天肝郁侮肺相关。当林黛玉见到落花时,或逢秋天下雨时,其情其景即会触动其肺之志,导致悲伤情绪发生。

  再如,忧思的人,往往与脾志相关。因为脾的阴阳气血失和,导致脾所主的志显现出来,即是忧思之象。生活中所见,有的人凡事总往坏处想,有事亦忧,无事亦忧,这是脾虚所致。《内经》说:“因志而存变谓之思;因思而远慕谓之虑”,之所以思虑,因为心有所求,由脾当令而主思。若妄求,则思而成忧,即是负面情绪。

  虽然生命有生,也有死,但生命初生时总是可爱的。君不见,我们对待新生的婴儿,总是充满着爱、欣喜与期待,为什么?因为新生命有着旺盛的生生不息之机,代表着希望,代表着未来,代表着一切的美好。

  可是,如果看到生就想到死,看到小就想到老,然后心中生出悲伤来,这未免有点杞人忧天,无事生事了。

  美是人人都向往的。诗人有言:“冬天已经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、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这些即是对于美好的向往。即使身处于逆境,或处于不美好之中,但心中却有着对美好的期待与向往。我认为,这是人的常情,也是人之所以幸福与快乐的根源。

  唯有对美好有所期待和向往的人,才可能会快乐起来。因为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如意处不过十之一二。试着,我们时时处于不如意之中,若再失去对于未来与美好的期待与向往,那我们还有快乐吗?

  我相信,美的东西永远是美的,即使将来会消散,其在我们的心中仍然是美的。只要心中有美,那么,我们就能快乐起来。然后,生活就有了乐趣,有了希望,有了未来。否则,时时都考虑其未来的死亡结局,还能活下去吗?即使活着,岂不是时时处在痛苦、悲观、绝望之中。

  进一步说,当我们健康时,我们往往不在意,只是各种折腾,各种熬夜,各种暴饮暴食。当我们一旦患上癌症时,就各种恐慌,各种悲观,各种绝望,然后,生命迅速凋零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会让生命失去希望,同时让人体失去生机。

  我们活着,一定要活好。如何活好呢?当然是有快乐,有幸福,有希望。如何才能如此呢?我的观点是,凡事向好的方面想,凡事多内求,凡事都找自己的毛病,凡事都自己反省……这些都是让生命之火长久不熄的关键。

  生命是无常的,一切美好的都将消失。正因为如此,美好的价值才显得极大。我的观点是,对于一切美好的向往会提高美好的价值。即使认为美好会转瞬即逝的想法,也绝不会妨碍我们在欣赏美好时感到愉悦。

  再说,大自然有真美,虽然冬天会令它凋零,但第二年它又会复苏,因此相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,可以说它是永存的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在意美好会暂时消失呢?

  对于人的生命,我也有如此想法。生是有肉体的生命状态,死是没有肉体的生命状态。不管是生还是死,都是生。既然是生,即意味着我们一直都在那里,没有消失,也没有结束。这样想来,对于死亡即不会产生悲观、恐惧,甚至于当面临死亡时,会有些小小的期待了。

  退一步说,即使人的身体和容颜之美会随着生命的旅程而永远消逝,但我仍然相信,其生命的魅力从来也没有减少。正如我们现在读古人的书,享受其文字;或者欣赏古迹,想见其时的某人某事,我们有的不是伤感,而是感恩;不是痛苦,而是快乐。

  如果一朵花只盛开了一夜就凋零了,我看到的是美的绽放。花谢了,但留下了种子,未来还会再发芽,再开花。这样说来,为什么不能对所有的美好保持一份期待与向往呢?

  遇事悲观,源头还在于其不懂得天地四时的循环之道。天地阴阳,变化往复,阳去则阴来,阴去则阳来。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,好事亦可能转化为坏事。遇事悲观的人所想到的是死寂,却没有在死寂中看到希望。花谢了,明年还会再开发;事情搞砸了,下次还会变好。只要天地在循环,生命在循环,那么,一切都在循环之中,失去的必将回来,丑恶的都会变成美好。

  太阳落山了,明天还会升起。诸事不顺意时,想想明天的太阳,希望总是在的。如此一来,心境舒畅,自然就快乐了起来。快乐则心气和畅,于是五脏六腑皆归于平和,我们获得的不但是愉悦,还有健康。

  进一步说,“行有不得,皆反求诸己”。所有的不如意,都是自己造成的。多内求,多提升自己的身心修养,这才是避免悲观,去赢取快乐的不二法门。这样的人,才是最有智慧的。时时悲观的人,显然,缺乏智慧。

点评
还没有点评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