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ngshangtupian.png


  冬令由肾主时,冬至至立春的45天,天气越来越冷。从中医来分析,寒则闭藏,故养肾最为紧要。  

  冬至,是冬三月的中点。2021年的12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。冬至之后是小寒,然后大寒。从冬至开始,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要来了!冬令由肾主时,寒通于肾,天气越冷,越要养肾。

  俗话说,“数九寒天好养生”、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;今年冬令补,明年可打虎”。从冬至开始,直到立春,共有45天,这段时间应该重点养肾。

  一、冬至的医理

  冬者,水也,阴也,寒也;至者,极也,尽也。阴之极而阳必生,寒之尽而热自始。故古人有“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,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”此时阴极而阳欲生未生,一年之中,以此时最是微妙。

  阴阳处于转换之中,天地间空幻虚灵,微旷浩渺,受天地的影响,人气亦变化剧烈,体虚之人即容易生病,甚至病情加重。

  冬至为阴盛之极,天最短而夜最长。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敛藏,地面以上全是寒气。人生天地之间,感而应之,阳气亦深藏于肾水之中,而体表阳气大减。

  因此,若冬至时节感冒风寒,则肾中所藏之阳气不得不外浮祛邪,如此即是扰动阳气。古人早有明言:冬伤于寒,则精不敛藏,至春易生温病。

  二、冬至之后的养生

  冬至至立春的这段时间,阳生初生,从中医分析有以下几个要点:按十二消息卦,“一阳”,是从坤卦纯阴的六爻中生出,此时阴盛而阳衰,阳气新生,比较弱小;“始生”,是阳气破阴而出,微微开始向上生发,虽然仅仅是初生,但阳气生发的力量很大。故冬至至立春的养生,当于阴中求阳,以养阴为主,而不能过扰阳气,导致阳气外跃。

  (一)根类培土,黑色养肾

  冬至开始,阳气逐渐萌发生长,此时人体最易吸收食物的精华。冬至至立春若能适当进补,来年一整年都能生龙活虎。一般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、小寒和大寒节气的这段时间,共有45天,不仅能强健身体,还能够消寒。

  冬至之后,阳藏之极而一阳欲生,当多食根性食物。根得土气最多,最有益于养生。按《内经》理论,人属倮虫,性属土,因此人是土气所化,亦必与土为伴而生长壮老已。食物中如萝卜、红薯、土豆、山药、木薯之类,皆得土气而成。且根性多升,得地气之极而自然有升发之气。

  冬至开始,一阳始生。由于生活与社会的压力,人们容易出现阳气过度升浮而虚火上扰,出现头晕、耳鸣、失眠、烦躁等不适。故需要收敛浮火,使相火归根,可吃点酸味的食物,或服乌梅固本汤(乌梅10克,黑豆、绿豆、黄豆各30克,冰糖30克,杏仁10克,水煎服,日一剂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)或三豆饮,也可吃萝卜等下气降浊的食物,有助于收敛浮火。俗话说:冬吃萝卜,即是此理。

  另外,冬至开始,要多吃些补肾的食物。肾色为黑,黑色的食物通于肾,亦多能补肾,比如,比如黑米、黑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乌鸡、紫菜、海参等等。

  建议在这段时间忌过食煎炸、烧烤、火锅、辣椒等刺激类食物,以免扰动相火。

  (二)运动当适度,勿过汗出

  冬天阳气伏藏,整个冬三月都要减少运动,尤其是大雪节气,因为大雪节气是一年之间阳气伏藏的最深最沉的一段时间。此时要顺应自然规律,身心都要少动多静,以养阳气的伏藏。即使天气变暖,也要养阴养藏。

  冬至之后至立春,可以适当做些户外运动,多晒晒太阳,有助于人体跟上天地阴阳的节奏以生发阳气。但不建议做剧烈运动或半夜运动。

  (三)养肾为主,养阴为先

  冬令由肾主时,冬至至立春的这段时间天气最冷,肾的工作负担也最重。此时养肾,当以养阴为主,兼以养阳。我在《选择中医》里提出,阳虚体质者可在此段时间适当服小剂量的四逆汤,有助于养阳气的温升。但若遇暖冬,阳气本易宣散,若再扶少阴之阳,阳气过动,反不利于健康。可在四逆汤中多加养阴之品,如熟地、核桃仁、枸杞、当归、大枣或羊肉等。原则是重用滋阴,佐以扶阳,于阴是求阳,方有益于健康。

  冬至至立春,有以下三类人尤其需要进补。

  一则,素体阳虚之人。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,经常手脚冰凉,小便清长,夜尿频繁,大便稀溏,食欲不佳、舌体胖大,舌边有齿痕等等(可参考我的文章:《补肾要趁冬季》);

  二则,年老体弱之人。此类人群往往身患慢性疾病,甚至罹患多种疾病,需祛邪与扶正相结合。趁冬令进补时,需兼顾治疗所患的慢性病症。这样进补与治疗交替进行,不但疾病可以得到控制,亦有助于增强体质;

  三则,易在冬季或夏季发病之人。比如老慢支、冻疮、关节炎等,容易在冬天发病。疮疡等易在夏天发作。凡是患有这些季节性疾病的人群都可趁此时进补,养肾固本,使人体正气处于最佳状态,以后在季节变化时疾病则不易发作。

  建议趁这段时间及时服补肾膏方,有益于养肾固本。我在《选择中医》一书提供了一个补肾膏方,冬令时节服用,最有养肾效果。我们已经应用多年,疗效甚高。若您自己制作不方便,我们选择中医工作室提供补肾膏方的成品。

  (四)静心养藏,固摄根本

  冬至至立春,天气寒冷,当着重养阳气之伏藏,让阳气顺应四时规律向下沉,向下藏,勿扰乎阳,不要妄动相火,保持心情宁静,多休息,少劳累。内心要淡,要静,要养。淡然而不兴奋,安静而勿过动,怡养则非妄耗——这样可以使人的肾精充足,阳气不耗。

  冬至至立春,当通过禅坐静心的方式来体会天地阴阳的变化。养藏之法,可经常做腹式呼吸,有助于下藏阳气,既有益于睡眠,又可安神养心。

  (五)艾灸可用,但勿重灸

  从冬至至立春,都可艾灸神阙穴,最能培元固本。特别是病人在做针灸治疗时,辅以艾灸神阙穴,可促进经气循行,提高疗效。

  这段时间不建议重灸,以感觉温暖,周身舒畅为度。除非是阴盛阳虚体质,阴寒症状偏甚,否则,施灸需适度,以免动火扰神。

  冬至之后,天气越来越寒,大人小儿若不注意保暖则易受寒而感冒。建议不要用西药,特别是抗生素,千万不可滥用。感寒要祛寒,祛寒又不能过泄阳气,可用大葱白三根,淡豆豉50克,葛根15克,升麻10克,水煎温服,多可一付而愈。

  (六)雾雷为逆,养肾为要

  入冬后天地阳气开始沉潜于地面以下,且越来越深,至冬至深至极点。阳气潜藏,即成阳根。阳根是生命的根本,来年春夏的阳气升浮(水生木,木生火),即源于此阳根。冬天寒冷静谧,万类生命皆以静以藏为主。若突然大雾(地下伏藏的阳气提前升浮到了地面,与天地之间的寒气相遇,凝而成雾)或打雷(地下伏藏的相火升动于天空,与阴寒相激而成雷),即是扰动阳根,使阳气不能潜藏。

  于人而言,肾根不固,虚火上浮,最不利于健康。容易出现耳鸣、烦躁、失眠等不适。

  防治之法,以养肾为本,使阳根下固。当补肾固本,敛火下行。建议冬三月出现大雾或打雷时可多多静坐,静则养阴。

  冬至至立春,虽然一阳始生,仍是阳气潜藏的时期。此段时期建议少用或不用刺血疗法,以免扰动阳气;建议停止房事,以避免妄泄肾精;冬三月人体肌肤不当有红色外露,否则即是阳气外泄,比如,若冬天出现面如红妆,即是阳气向外泄出。若刺血而伤阴,房事而伤精,面红而阳浮等等,多与伤肾有关,需急急养肾,养肾即是治本。

点评
还没有点评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