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ngshangtupian.png


  牙周病是发生于牙周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,根据其临床病理表现的不同,又将其分为牙周炎、牙周变性和牙周萎缩。表现为牙龈出血、溢脓、牙龈萎缩、牙齿松动或脱落等症状,严重影响咀嚼功能。

  有学者检索CBM、CNKI和万方数据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治疗慢性牙周病用药规律的中药复方,建立相应数据库,采用频数分析、聚类分析、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,对主要药物、药对规律进行分析。得出如下几点结论:

  其一,内服和外用药频次最高的皆为清热类药物。

  这与古代经典对本病(牙衄、牙宣)认识一致,也与当前中医临床实践的医家主流认识一致。

  内外用均含有的主药是金银花和黄芩。金银花善治一切内痈外痈,如忍冬汤《医学心悟》;黄芩单方用治牙周病的研究报道均显示黄芩是有效药物

  我的体会是,胃热是牙周病发病的主要因素,如今时之人往往过食油腻或偏嗜辛辣,浊气塞胃,化为火热,循经上炎,导致牙宣及齿衄。比如,《外科全书》中写到:“牙宣,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,亦名龈宣。”

  对于胃热型的牙病,标准的治方是清胃散。但奇怪的是此方中并无金银花与黄芩。用的是黄连、生石膏来治胃火。当然,治疗牙周病应用清火解毒法时,还可用板蓝根。

  其二,内服药特点分析

  ①清热泻火解毒类饮片使用频次最高,滋阴生津和补肝肾分列其后,表明临床用方以泻实火为主,补肾滋阴为辅;

  ②归经主要是胃经、肾经、大肠和肺经;

  ③对主药聚类分析发现,71首方对应的经典基础方是清胃散、六味地黄丸和玉女煎,分别从清胃火、滋肾阴、养胃阴立方。

  上述三点均符合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和治则的认识。

  我的观点是,牙周病缠绵反复,临证如能注重经络,善用引经诸药,有助于提高疗效。

  齿属肾,上下牙跟属阳明。但阳明分手足,细而分之,上齿根属胃,下齿根属大肠。前贤有谓“凡动摇豁脱,如欲脱之状者,皆属肾病;其虫疮跟肿,溃烂秽臭而不动者,皆属阳明”。

  一般来说,上齿跟为病,多责之胃,需用升麻、白芷;病发于下齿跟者,多属肠道积热实滞,应用槟榔、大黄。

  胃与肠连,上通口齿。若湿郁化热,湿与热合,或肠腑积热食滞,而致病邪薰蒸于上,多能引发齿根为病,这些无不与脾胃纳运失常有关。

  由此说,治疗牙周病需重视调理脾胃,使湿无所生,热无所依。我常用白术、扁豆、白豆蔻、神曲等药。

  若齿松不坚,多责之于肾,可用骨碎补,或以淡盐水煎药,即能引药入肾。

  其三,内服药关联规则中绝大多数是六味地黄丸组成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,提示补肾滋阴法可能是中医治疗慢性牙周病的基本方法。

  我的观点是,肾脏精气的盛衰,是牙周病发生的关键,肾衰则齿豁,精盛则齿坚。此外,乙癸同源,精血互生,肝体不足,肝阳易旺,临床上常表现为肝肾不足或肾阴亏虚。

  肝肾不足者,宜滋水涵木,选六味地黄丸加制龟板、白菊花、女贞子、首乌、怀牛膝等。若肾阴不足者,宜壮水制火,用大补阴丸加代储石,或用引火汤、镇阴煎等。

  注重使用沉潜药,比如,怀牛膝、代储石。怀牛膝苦平降泄,益肝肾之精气,又能引火下行。凡齿龈为病因火热所致者最为常见。且火性炎上,无论虚火实火,都会动血扰血,取此二味质重沉降之性引血下行,既能降气分之余热,又能引虚火而归元。

  其四,“黄连与地黄”和“知母与石膏”配伍

  以上四药的配伍特点在于同为清热药,黄连与石膏入胃经,地黄入肾经,知母同时入胃、肾经;黄连、石膏清实火,知母、地黄清虚热,提示治疗本病清热药需要兼顾清胃、肾两经虚实火。

  我的观点是,清胃火可适当应用苦寒,但当中病即止,以免伤损脾阳,反为不美。清肾火则当重视熟地、知母二药。这是补肾敛火的思路,这也突出了肾中虚火上浮是导致牙周病的重要病机。

  另外,上述研究并没有谈到气血虚与牙周病的关系。从临床来看,脾胃不足,后天乏源,气血不充,无以濡养齿根,亦会表现为牙根疼痛,遇劳而发。对于此类病机,我常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少许,以鼓动气血,上濡齿龈。

  当然,在内服汤药的基础上,还可应用针灸,疗效更高。况且,针灸不但能止痛治标,亦能平衡阴阳,调和脏腑,疏通经络,畅和气血以治本。汤药与针灸相结合,标本兼顾,治牙周病可谓是绝配。

点评
还没有点评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