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中外,不少哲人都在关注人类的生死问题。人人都面临着死亡,人人都有必要弄清楚死亡是怎么回事。可以说,人生匆匆百年,除生死外无大事。
死亡,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哲学命题。人的出生是偶然的,死亡确是必然的,中国古代君主多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,用尽了各种方法,最后都被历史的洪流带走。
每个人都会思考生死问题。或许信仰不同,或许价值观不同,或许宗教不同,关于生死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。如果没有宗教信仰,我们往往更愿意关注哲学家对于生死的见解。
关于生死,从哲学角度来看,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答:其一,人有灵魂吗?其二,人有可能长生不死吗?
作为一个中医人,我从中医的角度来思考这两个问题。我有如下答案。
一、人到底有没有灵魂?
无神论者认为,人死如灯灭,所以,人是没有灵魂的。这一世过完了,就彻底结束了。对于这个观点,我不太能接受。
从西方哲学来看,不少哲学家认为“灵魂不朽”,肉体虽然死亡了,但人的灵魂或精神并不随之而消亡。
比如,柏拉图说:“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,死亡就是……灵魂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。”在柏拉图看来,其一,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。人活着时,两者是结合的;人死亡后,两者是分离的。死亡的只是肉体,而灵魂则能独立存在,且是不朽的;其二,灵魂会到另一个世界,在那里得到最大的福祉。因此,人应该勇敢而快乐地面对死亡;其三,由于肉体的干扰,活着的人不能真正认识真理;当灵魂脱离了肉体,人才可以真正认识真理。并认为,只有灵魂才能真正达到真、善、美,实现人的最高追求。
庄子与柏拉图的观点类似。庄子对于生死的核心观念是“齐生死为一”,意思是说,生就是有肉体的活着,死就是离开了肉体的活着。在庄子看来,生与死就如同春秋冬夏四时的运行规律一样,是由一种生命形态到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转换。所以,庄子的生死观中,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,而是生命的开始。
亚里士多德亦写出《灵魂论》一书,可见他对于灵魂问题的重视。他说:“灵魂,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、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……”,并认为,对于人而言,灵魂是人的形式,或人的本质,比肉体更重要。
另外,西方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:“灵魂是一种不依赖于肉体而存在的、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。”
综上所述,显然,人是有灵魂的。活着是灵魂与肉体相结合,而死亡则是肉体消灭,灵魂继续存在。
在我看来,生命包括灵魂与肉体,二者的关系类似于天与地。《内经》明言:“人禀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、“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”灵魂所受于天,形体所禀于地,天地合气,即灵魂与形体的结果。
我相信,生命是生生不息的。这个生生不息的,即是灵魂,不是肉体。宋代大儒周敦颐说:“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,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。”我的理解是:这里的二气,即天地;万物即包括人;生生而变化无穷,即灵魂不灭。
《内经》的首篇《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”
我的理解是,上古真人之所以能“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”,因为这是以灵魂的形式存在着。肉体可以腐朽,但灵魂却能与天地同寿。
二、人能长生不死吗?
从肉体来说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只要有形体,就必然有生,也有腐朽。这是自然规律,生之时形体充满生机,死之时则形体枯槁,生机泯灭,归于自然。
从灵魂来说,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只要脱离形体的羁绊,那就可能永生。《内经》明言:“无形无患。”意思是说,没有了形体,灵魂就清静自然,不会罹患疾病了。
另外,《内经》强调,只要是人,就存在着气机的升降出入。“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”,人的形体属于器的范畴,要维持生命与健康,就必需保持着气机的升降出入。
黄帝问,有没有不生不化的人呢?岐伯回答说:“与道合同,惟真人也。”意思是说,到了真人的层次,即能不生不化。
这里有一个矛盾。真人有没有形体呢?如果有形体,就一定要有气机的升降出入。因为“故非出入,则无以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;非升降,则无以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。”真人之所以能不生不化,显然,是没有形体的。
进一步说,人如果要长生不死,那就要脱离形体的牵绊,以灵魂的形式存在着。否则,只要有形体,就必然要有生死。
每个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,最长不过百多年,即尘归尘,土归土。人人都想避免死亡,怎么办?我的观点是,学习上古真人的方法,修养身心,使自己的生命整合于天地之中,此时摆脱了形体,灵魂自由自在,即能“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”,而获得长生和永恒。
当然,生死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存在。这就是儒家所谓的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因为这样就能达到“三不朽”的境界。孔子讲: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
我的理解是,这即是儒家的生死观,也是人生观。因为人的一生非常短暂,但人的身后影响却是长久的。在身后影响中,德、功、言,就是三个最重要的方面。如果一个人能留下德、功、言,即能不死于世。比如,孔子之所以永垂不朽,正因为此。
我受儒家思想影响,我致力于写作中医文章,传播中医的正信正念。我也冀希望于“三不朽”,从而获得生命的长久不衰。
网上有这样一句话:“人有三命:性命(同动物)、生命(高于动物)、使命(真正的人)。这三命构成了人的一生。人来到世上,延续性命、经历生命、完成使命,谁都离不开这三命。”这三条命分别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存、生活与责任,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。尼采有句哲言:“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”。让心灵风乎舞雩,让双脚坚实有力,让双手耕耘旖丽。这样的人自然可以不朽于世。
关于死亡,网上还有这样一段话:“有人说,人的一生会死三次。第一次是他断气时,从生物学上他死了。第二次是他下葬时,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,怀念他的一生,在社会上他死了。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,把他忘记了,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。我们害怕谈论死亡,可是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。死亡,也不是生命的终点站,遗忘才是。”
显然,这与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“三不朽”是相通相贯的。我们要活的长久一些,那就尽量多立德,多立功,多立言,让自己的人生有利他的价值,这样的人才可能不朽。
生与死,皆是生命的必修课。因为有了死亡,生才显得更为重要与珍贵。《西藏生死书》有一句话:“接近死亡,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。”作为一个中医人,我的体会是,因为思考死亡,所以才会更珍惜当下,也就会更努力地创造价值。(文/董洪涛)